焦点图

时间:2023-12-28 14:49:13 稿源:铜陵日报

  张笑和她的学生们。

  吴福东正在给小学生表演鼓书。

  郑林哲(中)正在表演相声。

  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植根民间,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传统美德、激发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12月1日,曲艺表演艺术家郑林哲先生从艺60周年座谈会在铜陵市文化馆召开,三代曲艺人共聚一堂,梳理了以郑林哲为代表的老一辈曲艺艺术家的表演和创作经验,并结合自身所思、所想、所得,为推动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言。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代曲艺人的故事,见证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郑林哲:曲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小逗逗”是郑林哲年轻时,热心的观众送他的“外号”。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对这个与之年龄不太“相配”的外号兼艺名却十分喜欢。让作品在“逗”中深受启发,对曲艺人来说是最好的回报。

  多少年过去了,郑林哲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的他,最爱的就是蹲在广播前,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星期二相声晚会》栏目,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等相声大家的相声段子,让他如痴如醉。每每听过,他还自演自唱地模仿起来,不光学得像模像样,他的记性还特别好,一段书听上两三遍就能熟记于心。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里,广播成了他曲艺生涯的“领路人”。

  17岁那年,刚上初中的郑林哲由于家贫而辍学,进入铜陵有色公司业余文工团曲艺队任相声演员。进团后,他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打快板就整整练了两年。虽练得辛苦,但对此他是真的热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在睡梦中“说相声、打快板”。

  那个年代,工人俱乐部是舞台,观众点节目“递纸条”是“热度”。每场演出,“小逗逗”总是“纸条”上的常客,“包袱”不断,掌声不断,返场不断。

  虽然没有出场费,只有两毛钱的夜班费,但讲的就是干事业的“初心”。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5年7月,王杰在即将引爆的炸药包前纵身一跃光荣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丰碑。郑林哲想做点事,《王杰颂》便成了他创作的第一个相声。

  几个月的不断打磨,作品新鲜出炉。演出当天,机缘巧合,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来铜陵采编节目将演出实况录了下来。让郑林哲没想到的是,他在自己最爱听的《星期二相声晚会》栏目里居然听到自己的相声。

  这一播,也让郑林哲走出安徽省,走向全国。他热爱相声、创作相声的热情也更加地高涨,在相声表演界渐渐崭露头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郑林哲有幸拜在安徽省著名相声大师高笑林先生门下,成为马三立的第三代传人,表演技巧突飞猛进。从业余文工团到市专业文工团,再到市文化馆,从说相声、打快板,到从事艺术辅导,郑林哲的曲艺创作也日臻成熟。

  “曲艺创作有两个秘诀:合作和基层。”郑林哲长期到矿山、农村等地演出、创作,交了很多朋友。有色集团公司冬瓜山铜矿业余作者沈成武是其中之一。1991年,郑林哲发现沈成武初创的小品《下岗之后》很有现实意义。当时,正值下岗潮,怎么利用曲艺艺术为社会服务?他俩共同加工剧本,把它推上舞台。

  短短的12分钟里,表演诙谐幽默,笑过之后,不禁又陷入沉思之中。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深受工人们的喜爱,每年都要演上好几场。

  十多年磨一剑。2003年,该小品在省第二届曲艺节上一炮走红,获得金奖;2004年,省戏剧小品大奖赛中,更是拿了大满贯:编剧奖、导演奖、节目奖、演出奖;在全国第11届曹禺戏剧奖百优小品大赛中,《下岗之后》在全国申报的2000多个节目中,一举夺魁,拿下一等奖,成为我市曲艺界获得的最高荣誉。

  从艺60年来,郑林哲创作、表演和辅导的曲艺、小品有500多个,有影响力的近200个,在全国和省级文艺比赛中获得奖励和荣誉近50项;他也先后担任铜陵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为人民大众服务”,本着这颗初心,他先后收了10个徒弟,并将“本事”倾囊相授,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小小逗逗”,让曲艺在铜陵这片沃土上,更加枝繁叶茂,充满时代生机。

  吴福东:宣传党的理论政策

  “锣鼓一打响呛呛,干群齐心加油干,喜迎党的二十大……”一段念白后,党的理论政策百姓宣讲员、市级非遗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吴福东左手执板,右手执槌,神采飞扬地开始说唱。在枞阳,他可是个“大忙人”“大名人”。

  旧时,走村串巷的鼓书艺人是备受欢迎的。而枞阳地处长江之畔,交通便捷,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各地来此卖艺谋生者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鼓书群众基础。

  吴福东,出生在钱桥镇宣庄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只有一间半草屋。从小,他就对说鼓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村子里常有外地和本地的民间说书艺人来村里演出,吴福东就跟前跟后,留心他们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仔细揣摩,潜心研究。

  成年后,吴福东拜师学艺,并通过了曲艺表演考核,领到演出证。从此,他走上了鼓书说唱之路,且认真对照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史书资料,把传统文化融入枞阳的大鼓书。不但在本地说,他还跋山涉水,到外地去说,名气越来越大。

  一次,当地宣传委员找到吴福东,说:“现在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们镇里希望你可以用枞阳大鼓的形式展现出来。”吴福东一听,非常乐意,接连几天创作并打磨作品后,将其搬上舞台。

  一开始,吴福东心里没底,担心这种理论性的作品观众不喜欢,没想到演出时,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叫好。至此,用枞阳大鼓书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成了他的初心使命。

  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吴福东精心创作大鼓书《习近平法治思想放光芒,中国特色有内涵》,到全县百余村巡回宣讲。

  围绕乡村振兴,他创作的《服务三农求发展》,成了村民们口口相传的“致富经”。

  围绕弘扬宪法精神,他创作了宪法宣传唱词《新宪法更闪光,建设法治新枞阳》,在寓教于乐中,将宪法宣传送进广大群众心坎里。

  ……

  这些年,吴福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暖民心行动等主题内容创作了近百个党的理论宣传作品。

  跟枞阳大鼓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吴福东,对鼓书的感情自不必言表。“不能让这项传唱了几百年的曲艺在我手上失传!”从2016年起,吴福东就打算收徒传艺。然而,这条传承之路却走得不尽如人意,但他始终充满信心。

  “传统文化进校园”,给吴福东“收徒”送来了春风。每到周三下午,他和枞阳大鼓书专业委员会成员们会准时来到钱桥初中教学生唱枞阳大鼓书。

  孩子们虽年龄不大,却勤学好问,聪明肯练。周银萍是大鼓书兴趣班第一个报名的学徒,她是真的喜欢并钻研大鼓书,唱腔节奏总是自我要求精益求精。经过不断的示范、跟唱、纠正,现在她打起鼓板,不仅有模有样,还能独立表演几个经典段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仅唱得越来越有韵味,而且深深爱上了枞阳大鼓书。从他们身上,吴福东看到了枞阳大鼓书发展和传承的希望。

  张笑:让传统艺术“活”起来

  “大家打快板时,一定要注意手型……”在市文化馆,市曲艺家协会现任主席张笑时常教孩子们练习快板,从简单的绕口令开始,纠正咬字、发音,再带领他们练习快板小段。在张笑悉心讲解下,孩子们很快上手练习起来。

  出生艺术世家的张笑,其父亲是郑林哲的大弟子,别看她是“80”后,可是个“小戏骨”,从小对快板、相声有浓厚兴趣的她,时常“客串”到父辈的演出中。高考结束后,她义无反顾地填报了深圳大学表演专业。毕业后,她带着满满的专业知识回到铜陵发展。

  2020年除夕夜,当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抗击新冠疫情前线的画面,张笑哽咽了。“都说曲艺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作为曲艺人,虽上不了前线,但也要尽己所能,用作品为白衣战士鼓劲。”于是,她连夜创作,完成了第一稿。第二天,她又视频连线了多个医生朋友,了解他们的心声,经过反复打磨,创作了《你的面孔》《年夜饭》《口罩》等快板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引发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坚定了群众抗疫的信心,一些镇村和社区还将这些作品在广播大喇叭里播放。这一经历让张笑更深切地体会到曲艺接地气、抒胸臆的优势,体会到生活和人民是曲艺说新唱新的源头活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老一辈的精神时时刻刻提醒她,曲艺要有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春暖花开之际,张笑带着孩子去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自己的孩子亲手体验给江豚喂食,十分融洽,突发灵感,想写关于长江大保护题材的作品。她查阅大量关于江豚的资料、经常去保护区观察江豚,就这样,儿童曲艺作品《江豚公主》问世了,作品生动有趣,备受孩子们的欢迎。

  如何让曲艺传统艺术在铜陵大地“活”起来、“潮”起来?如今,接过曲协接力棒的她,努力尝试和探索着。

  从2020年起,市曲艺家协会开启曲艺小小传承人公益培训项目,每年与市文化馆合作,向全市招募对曲艺感兴趣的少年儿童,免费传授曲艺知识。今年,更是将此品牌强化,开展了新年诗会、民间故事大赛、读书分享会、传育立行汇报演出等系列活动,让曲艺小小传承人们有了更为广阔的锻炼舞台。

  如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和“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为曲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张笑从事曲艺工作的信心。她希望可以像老一辈艺术家一样,用初心和创新来守护它、传承它、发展它,努力拿出更多贴近人民群众、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的精品佳作,让曲艺之花在铜都大地开得更加绚丽。(李莉 冯正 文/图)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