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时间:2021-01-07 13:16:16 稿源:安徽日报

  “左转转,右转转,围着终点兜圈圈;停车位,早占满,楼前楼后路两边。”这段顺口溜是网友对停车难窘境的调侃,相信很多车主也有类似的体验。

  停车难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在老城区、大城市更加突出,已成为焦点问题之一。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5亿辆,而201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6亿辆。增长速度令人惊叹。但“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核心区可供建设公共停车场的位置越来越少。于是乎,汽车越来越多,马路越修越宽,可停车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破解停车难,首要的是在车位供给上“做加法”。然而停车难的地方多是空间有限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注定了增加车位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的是绣花功夫。因此,不妨着眼“上天入地”,巧妙利用小区“死角”、背街小巷、闲置地块等一切可充分利用的空间深入挖潜,见缝插针增加泊位。同时也要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开通“绿色通道”,让停车泊位建设驶上“快车道”。按照《安徽省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方案》,今年我省将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等相关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为城市停车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当然,很多时候停车难,不仅仅是停车位的紧缺,而在于停车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盘活现有停车位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已经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当下,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走向成熟,运用“互联网+”,为治理停车难提供了新路径。诸如停车空间的动态显示、共享车位App上线运营等,都展现了新技术解决“老问题”的巨大潜能。但我们也要看到,技术创新为社区治理开辟新路径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技术应用的短板。比如,收益如何在社区和投资方之间平衡?如何让分属于不同产权单位的车位放到同一个车位App平台上共享?因此,科技赋能,还需统一协调、整体布局,以更好适应城市发展。

  城市管理者应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用好“两只手”,通过科学决策和调节打通治理“堵点”,提升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能力,有效纾解停车难。(何珂)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