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时间:2021-01-13 09:15:04 稿源:中安在线

  文明,一个城市的靓丽底色,一个地方的精神名片。

  在1月10日《安徽日报》推出的“喜迎省两会”特别报道中,有一组数据引人注意。文章显示,去年底,滁州市、黄山市、宿州市、阜阳市成功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至此,12个省辖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位居全国第2;县级全国文明城市达到8个,总数位居全国第3。一串串数据,标注着江淮精神文明的进步和新高。

  人们对文明的评判,“印象分”很关键。于一个城市而言,道路街道的整洁度、美感,小区的居住环境、垃圾回收情况等细节都是城市文明的基本写照。这些年来,安徽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用心用情,令人印象深刻,通过逐年加大投入,精心把背街小巷的最美一面呈现出来,不断扮靓江淮山水名片。就拿阜阳来说,这座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序列的“新秀”,背后则是730个老旧小区、246个背街小巷焕然一新,129条小街巷改造提升。

  当今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很多城市不同程度面临着“大城市病”。不论是道路交通的管理,还是城市物资供应、住房保障、教育供给、养老服务等等,都得靠精细化管理来满足基本民生需求。从文明城市建设的“江淮实践”中可以发现,安徽不仅扮靓城市的“面子”,更注重城市的“里子”和内涵建设。

  从天长市创新实施的“网格文明实践+工作”新模式,全力解好群众关切事;到南陵县籍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四点半课堂”,解决好孩子接送难题;再到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劳动最美”文明实践活动精彩呈现,让文明新风吹遍基层田野……从顶层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安徽始终把公民道德、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公共文化等基础工作抓在手心,促动人们焕发新气象,打开文明新场景。

  文明高地的构筑,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曾经的“烂泥地”老小区变成了如今的“迷你花园”,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宽敞明亮“购物超市”,让百姓“菜篮子”越拎越舒心……家乡的巨变,文明的塑形,让人们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公益、慈善、环保等理念深入人心,文明新风传唱江淮大地,山水人城更加和谐相融。

  种下文明的种子,安徽道德建设典型不断涌现,文明创建活动成果丰硕,文明实践开花结果,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多年来,安徽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榜”入选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数居全国前列,这些鲜活的价值观、强劲的正能量,正成为全省上下矢志向前、开创美好的不竭动力源泉。

  面向未来,“美好安徽”立起了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奋斗图景。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的精神文化布局,进一步指引全省各地在新起点上接续向前。对此,各地要乘势而上,扩大战果,持续深化文明建设,擦亮江淮文明底色,共同构筑精神文明江淮新高地。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