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时间:2024-04-16 12:24:13 稿源:安徽日报

  自2021年11月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开展了“为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大学生们通过查阅烈士资料、听取亲人描述等方式,用手中的画笔来还原烈士相貌。

  截至目前,“为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已招募大学生志愿者400余人,完成烈士画像200余幅,赴烈士家乡开展乡村振兴活动8场,绘制革命故事绘本14册,完成微视频、微党课制作58节,收到感谢信50余封,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和“英烈文化进校园”等活动50余场。

  两年多来,这一公益活动感动亿万国人,并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为烈士画像”,安徽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为何坚持不渝?

  这是一次红色基因的传承。2021年底,在“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庆祥的妻子叶庆华牵线下,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安徽、山东两省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单位进行合作,发起了这项公益活动。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中,许多人都没有留下一张自己的照片,这无疑是一个历史遗憾。“为烈士画像”,从亲人零星的记忆中抢救模糊的影像碎片,重新还原烈士的相貌,这既告慰了历史和先辈,也抚慰了烈士的亲人。

  这是一次思政教育的拓展。“为烈士画像”,将烈士的红色信念传递给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增强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内驱力。正如参与画像的大学生志愿者胡守莹所感慨的那样:“看着创作出来的画像,就感觉烈士在看着我,我也迎着他的目光,仿佛自己在跟他‘对话’,我会一直记住他年轻的样子。”

  这是一次高教改革的探索。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升高。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严重,这一现象该如何破解?“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该如何破局?对于这些困扰着高等教育的普遍性难题,“为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改革新思路。

  大学生志愿者朱东平在为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樊以清画像时,激动不已地说:“我在作画时的每一笔,都能感受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今天的和平……”毫无疑问,当像朱东平这样参与“为烈士画像”的大学生们返回校园后,烈士的英雄事迹必然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画像”活动对于自身成长、成才所蕴含的无限价值。

  如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为烈士画像”同样可以带来一些破局的思考。参与画像的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大学阶段进行的难度最大的一次创作。因为烈士生前大多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他们只能通过亲人的描述,或是仍记得烈士相貌的老人回忆,才能逐渐还原出烈士的模样。“为烈士画像”,既很好地发挥了美术教育的美育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专业技能。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画像”,“真正理解了学习美术、为人民而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感怀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这是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家国情怀。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参与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也希望类似的公益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