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时间:2023-03-17 09:01:02 稿源:安徽日报

  春暖花开,潜山市大鼓书非遗传承人叶金红趁着好天气拿出大鼓开始了练习。“富裕不能忘根本,节俭美德要传承……”伴着咚咚咚的鼓声,抑扬顿挫的声调越来越欢快明亮。这一段《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唱词,她早就熟练掌握了,因为过一阵子,她就要去“银杏课堂”给大家上课。

  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的“银杏课堂”,在潜山很有名气。这是依托一棵4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组建的宣讲课堂,树下有石桌石凳。银杏树不远的后方是“余氏祠堂”,已有200余年历史,由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五世同堂”镌刻在祠堂正门之上。走进“余氏祠堂”,《余氏家规》便高悬在五世堂宗祠东厢后厅。家规用匾额制成,采用古体竖排,与其它设置陈列一起,构成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整个祠堂的古色古香相映成趣。

  全国劳动模范、官庄村党总支书记余晓八是“银杏课堂”的固定宣讲人,“我们在这里开展评选表彰孝义之星,宣讲二十大精神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讲卫生,着力营造了文明和谐、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的良好风气。”余晓八说。也是在这里,官庄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结合村情民意, 重新修订村规民约,确定红白喜事随礼不超过200元,控制宴席规模和档次,规定用餐每桌“六荤六素”不超过十二道菜,不用高档烟酒,酒水每桌不超过两瓶。自去年7月1日施行以来,全村共办理10起红白喜事,节约费用9万元,从份子钱当中解脱出来的乡亲们对此也是举双手赞成。“以前都是比面子,现在大家都是同一个标准,都能乐意接受,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发愁了。”官庄村村民余崇文说。

  作为村落中心的祠堂,曾是家族寻根问祖的地方,如今却华丽转身。以老祠堂为基础创建而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正引领着潜山的文明乡风。该市黄泥镇的“共享食堂”,由龙坦村郑氏家族和前进村吴氏家族在村“两委”和族委会的号召下自筹资金,在原来老旧的宗祠上建成,配套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具一应俱全,村民办红白宴席只需支付一些水电管理费用即可。源潭镇江家老屋又称江氏宗祠,逢年过节江氏都会在此祭祀祖先,但在平时,江氏子孙和周边村民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就会摆上桌椅板凳,恢复用餐时陈设。江家老屋通过建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有名望的人士和新乡贤为主的红白理事会,研究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并纳入村规民约。不仅随份子和餐桌的餐费有标准,对于酒水都有严格的规定。每当家家户户有红白喜事时,各家各户自己准备食材,动员所在社区热心公益的妇女参加,提供择菜、清洗、炒菜、装盘、端菜等“一条龙”服务,让大家省心省事,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家庭大事的操办,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谐,而同时,也遏制了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奢靡之风,把农村的新风正气树起来。

  潜山市用好老祠堂,传递文明正气,用历史情怀传承文化,是新风也是潮流。悄然“变身”的老祠堂,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新阵地。(聂玲慧)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