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时间:2024-01-19 15:05:08 稿源:安徽日报

  日前,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薛河湾社区的居民们自导自演了一台热闹的社区“村晚”,这是该社区连续第四年为居民搭建“村晚”文艺交流舞台。记者 周 梅 杨雪娇 摄

  近日,合肥市包河区万年埠街道云海社区党委、妇联、团支部、关工委联合湖南路幼儿园共同开展“‘庙’趣横生探民俗,欢天喜地迎龙年”新春文化庙会主题活动。记者 郜 征 通讯员 周 晶 陆春晓 摄

  日前,迎新春皮影戏在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南艳湖悦书房里快乐上演。社区孩子们自己制作、自己参演了“八戒吃西瓜”“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记者 郜 征 通讯员 盛尔玲 孙晓莉 摄

  由滁州市全椒县文化和旅游局、十字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安徽省乡村“四季村晚”全椒县十字镇十字村冬季村晚近日在便民广场举行。

  据悉,本次冬季村晚的演员有30多人,包括庐剧《襄水抒怀》、歌伴舞《荷花灯》、快板《故乡的桥》在内,共计16个形式多样的节目均由志愿者自编自导。其中,《荷花灯》《丰收舞》《唱起秧歌乐开怀》3个非遗文化节目也登上“村晚”舞台,引来观众的关注与喝彩。

  非遗文化遇见“村晚”

  在《荷花灯》《丰收舞》《唱起秧歌乐开怀》三个登上“村晚”舞台的非遗文化节目中,传统舞蹈《荷花灯》成为本次“村晚”的亮点之一。

  《荷花灯》源于全椒东部的十字镇,虽然产生年代不详,但在全椒县家喻户晓。据说很久以前,十字地方有一庄户人家有五个女儿,她们采来荷花于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在门前的打稻场上边歌边舞,祝福牛郎织女相会。当时前来凑热闹的人群中,有五个小伙子从家中拿来纸糊的蜡烛灯笼,穿插其中,为五姐妹照明伴舞,后来逐渐演变为在灯笼外面画上荷花边歌边舞。荷花灯出场时,由锣鼓声伴奏,先由一演员手持荷花灯碎步出场,走圆场并以引唱吆喝呼唤姐妹们出场表演,随即乐队声起,演员依次登场,歌舞之间穿插造形。

  孙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荷花灯》的传承人,另一个身份是此次冬季村晚的导演。“从10月份开始筹备,到正式演出,中间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经过几次预审,最终确定了16个节目。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我们全椒县的非遗文化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丰富的文化盛宴。”

  民族文化“根”在民间

  “四季村晚”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在村头家门口,演的、看的也多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乡亲,展现的是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四季村晚”的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很多演员都是当地的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此次演出是基层百姓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大舞台,是乡村文化交流展示的大平台。“村晚”让村民们参与进来,用多种艺术样式讲述身边事。多一场演出,少一张牌桌,争当“文化人”,让文明新风传递到乡村的每个角落,让邻里关系更融洽,生动地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全椒民歌很多都是我奶奶、爸爸、妈妈那个年代创作出来的并流传到现在。特别我妈妈唱的歌在国外很流行。”在孙萍的家族中,不仅仅孙萍是民歌民舞传承人,她的姐姐和女儿也是民歌传承人,孙萍的大哥是秧歌灯传承人。在这次举办的冬季春晚上,除了孙萍表演节目外,她的三姐还有女儿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十字镇文化站站长朱龙兵认为,举办“四季村晚”的意义深远,既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还培养了人民群众内在生长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举办冬季村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将本地优秀的特色节目呈现给老百姓,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我们精彩的文化传承,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这类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非常有魅力,老百姓在这方面也有很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欣赏需求,也包括表演需求,这两种需求是可以互相满足的,我们只要组织搭起一个舞台,大家就能自娱自乐起来。民族文化的根还是在民间,活力也在民间,经常举办这类活动就能让根更茁壮,让活力更充沛。”

  “四季村晚”不仅是一场联欢会,更是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可以说,“四季村晚”已融入村民生活,成为村民凝聚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良好载体,顺应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配合乡村振兴,全椒县多次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村等文化活动。据了解,全椒县通过“四季村晚”载体在乡镇常态化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加的乡村“舞台”,进一步满足了乡村群众文化需求,促进乡村群众文化“活”起来,乡村群众文艺氛围“浓”起来。(见习记者 戴贤超 通讯员 周 磊)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