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 文明交通

时间:2020-07-24 12:45:18 稿源:皖西日报

  交通,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带动着一个区域的发展。多维立体的交通路网带来的不仅是城市人生活上的便捷从容,更是诠释一个城市的发展维度。近年来,六安交通的立体化和高密度化,造就了城市经济、生活、文化交流等一切元素的快速腾飞。

  交通建设步履铿锵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铁路网纵横延伸,扩大了城市的“朋友圈”。六安市于1994年进入铁路时代,2009年跨入高铁时代,既有合九、宁西、合武、阜六铁路4条铁路,铁路运营里程达340公里。六安站办客列车145趟,其中高铁131趟。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六安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实现了半小时到合肥,1.5小时到武汉、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4小时到上海、浙江等长三角洲区域核心城市,5小时到北京、天津、成渝都市圈等核心城市。

  公路网四通八达,实现了城市内联外畅。2002年,六安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建成通车,舒城县杭埠境内长约7公里,改变了六安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G40沪陕高速公路合六叶段、G42沪蓉高速公路六安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六潜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周六段的相继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62公里。

  2013-2020年,全市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项目48个,总里程1440.7公里,总投资358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完工项目31个,完工里程约1100公里,新增一级公路410多公里。截至目前,共有7条国道和25条省道贯穿全境,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2485公里。

  六安市农村公路的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路不通到路路通,从泥巴路到水泥路、沥青路……全面实现全市20户以上的较大自然村通不低于4.5米的硬化路(特殊区域特殊路段不低于3.5米)的目标。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9639公里。

  “我们村离县城三十多公里,以前去县城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开通了扶贫公路,三十多分钟就到了。”58岁的曹必兴是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村民,以前在外打工,前两年因病致贫,生活一度困顿。随着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开通,穷山沟变成了美丽乡村,过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老曹也办起了农家乐。“现在每逢节假日,游客扎堆,我的小店一天能接待四五桌游客,收入两三百元。”老曹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吃完饭,再带上几斤茶叶等土特产,以往卖不掉的山货,现在足不出户就卖出去了。

  水运网星罗密布,加速了城市通江达海。目前,全市已建成水运港口码头11座,船闸6座,通航里程达825公里,拥有3个千吨级泊位。港口年均完成近80万人次的安全运输任务,年均货物吞吐量240万吨。淮河航道六安段正在升级改造中。恢复淠淮航道的航运功能一直是六安人民的心愿,待引江济淮二期航运工程建设完成后,六安市主城区通江达海的航运梦将变为现实。

  共建“四好农村路”,共享乡村华丽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

  大别山区,如今“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犹如一条条玉带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了老区人民的民生路、产业路和致富路,不仅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六安市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舒城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农村公路“交通+”,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六安生态优良,农副产品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直在思考、实践和探索。近年来,六安市大力实施交通+旅游、交通+产业项目建设,全市农村道路连接起200多个各具特色的如草莓、稻虾、富硒农产品等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产业扶贫。金安区是全市最大桃产品生产基地,100多条水泥路纵横贯穿12万亩桃园,桃农们告别肩挑手提的运出方式,每年的近20万吨脆桃全部由车辆运出桃园并销往全国各地。

  家住叶集区三元镇王店村的王荣俊的养鸡场开了有上10年了,过去由于道路不畅,信息闭塞,养鸡场规模始终得不到扩大,自从2016年家门口的顾王路修通了,一条路直接通到养鸡大棚,运送饲料更加方便,养鸡大棚从1个增加到3个。随着运输方便,销路也越来越广,王荣俊在顾王路边又开了家“徽姑娘”农家乐,让游客都能吃到他养殖的土鸡,实现了自产自销。目前成立了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10多户一起发展,还为5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该养殖厂被叶集区政府评为江淮果岭史河示范区产业扶贫基地。

  道路建设提升了沿线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沿线山区、库区的产品输出和外部产品输入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对打造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过去在农村是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许多百姓对于修建道路的切身感受是:路通,一通百通;路顺,一顺百顺;路好,一好百好。

  开通城乡公交,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我腿脚不好,以前鸡蛋在家里几毛钱一个都卖不掉,现在每天都坐公交车到南溪镇卖鸡蛋,一个鸡蛋都能卖一块五到一块六,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搞得很好。”正在曹畈中心村庄的站台候车的贫困户顾青山拎着一篮自家产的土鸡蛋向记者开心地说道。

  “以前农班车半天才有一辆车上来,下午两点以后就没车上来了,现在的城乡公交车一天有8班车来回循环。从前坐车到花石乡要5块钱,现在只要2块钱。政府贴钱方便我们老百姓出行,我们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金寨县大湾村居民陈泽申向记者细数着大湾村这几年来的交通出行变化。

  “抬脚踏上水泥路,出门坐上公交”在革命老区六安市的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已梦想照进了现实。六安市着眼于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成功争创安徽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市,公交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全市已有6个县区、100个乡镇、1586个村通了公交车,占比分别为85.7%、76.9%、86.2%;共开通公交线路319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287条;投入公交运营车辆2431辆,其中城乡公交1312辆。共惠及群众约430.2万人,年客运量达1.12亿人次,全年为广大群众节约出行成本约4.8亿元。城乡公交所到之处,广大群众纷纷点赞,好评如潮。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六安模式”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擦亮文明交通窗口,共创生态文明城

  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品牌创建为载体,统筹精神文明建设与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深度融合,为助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服务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市交通运输局先后获得“2014-2015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第十届、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全国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成绩突出集体”“2017-2018年度全国12328电话十佳服务中心”等荣誉。行业内涌现出“全国青年文明号”六安爱心车队、“安徽省工人先锋号”六安市汽车客运总站映山红亲情服务班等一批行业先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继菊、程大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激发了群众性文明创建的生机活力,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更加贴心、从业环境更加顺心,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张继菊是六安市公交公司7路车驾驶员,已经在公交行业工作16年了。“换了新能源车后,感觉新车非常漂亮,很想布置一些花草,将它装点得更漂亮。”张继菊开始尝试在车上摆些花草,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乘客特别是小朋友的喜欢。就这样,张继菊每年都会花钱购置一些花花草草,并且乘客需要的东西也准备一些,像雨伞雨衣以及晕车药。一些乘客家住乡镇,考虑到不方便还伞,她还特地在网上订购了很多一次性雨衣,不用归还。“给乘客带去快乐的心情,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和妈妈一起上公交车,小女孩可能心情不好,可上车后马上开心起来,说,“妈妈,这好像是童话里的公交车!”那一刹那,张继菊觉得自己所做的点滴都是那么有意义。张继菊的“童话公交”在六安也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继而推出了雷锋示范车、红色旅游文化车等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车厢。这些特色公交车的共同点都是在不影响驾驶、不挤占空间的情况下,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乘车环境。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服务业。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步伐,更好地支撑和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六安向“繁荣舒适宜居”生态城市转变,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让我们的百姓更幸福。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