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时间:2021-01-20 09:56:06 稿源:合肥晚报

  “我们在黄山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黄山猪尾鼠!”1月19日,来自安徽大学的野生动物专家虞磊兴冲冲地和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作为黄山猪尾鼠的发现者之一,虞磊告诉记者,这项成果由安徽大学张保卫教授研究团队与波兹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共同研究发现,并于近期发表在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Research上。

  发现:深夜散步偶遇黄山猪尾鼠

  提起发现“黄山猪尾鼠”的过程,虞磊说,那还要追溯到5年前。

  2016年暑假,他带着本科生来到黄山猴谷实习,晚饭后,虞磊外出散步,在海拔500米左右的路边,突然听到灌木丛中有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蹲下身去查看,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小老鼠。

  这只老鼠全身黑色,腹部雪白,有一条特别长的尾巴,眼小耳大。一开始,虞磊以为就是普通的巢鼠,可越看越不对劲,本想着等到合肥之后再细细研究,但因为工作繁忙,这件事被忘在了脑后。

  直到2018年12月,黄山猴谷当地的村民冬季有捕捉老鼠的习惯,大老鼠被捉住,小老鼠则放归山林。为此,他找到村民,请他们帮忙留下小老鼠,其中就有黄山猪尾鼠。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研究,安徽大学研究团队最终确定,这种猪尾鼠和已发现的其他猪尾鼠在基因上有较大差别,属于猪尾鼠里的新物种。

  研究:时隔36年确定为新物种

  “猪尾鼠外形似小鼠,但粗胖呆萌,尾末端白色,形似猪尾巴,很好辨认。和其他猪尾鼠相比,黄山猪尾鼠的背部毛色更深,肚皮更白,牙齿齿沟也不一样,基因上也有很大区别。”

  虞磊告诉记者,早在1984年3月,安徽省疾控中心的科研人员刘春生等人在黄山进行出血热传染源调查时,就在黄山的松谷庵(海拔700米)及光明顶(海拔1840米)的岩石缝隙中捕获到了猪尾鼠标本。但当时,并没有确定这一品种为猪尾鼠新物种。

  直到36年后,安徽大学与波兹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研究人员对黄山的猪尾鼠分类学地位进行重新评价后,才发现这一物种与已知的其他猪尾鼠不同,目前包含黄山猪尾鼠在内,我国共发现了6种猪尾鼠。

  “我们在《安徽兽类志》中,也找到了有关猪尾鼠的记载。”虞磊如是说。

  意义:安徽兽类家族种类达102种

  既然是老鼠,又是新物种,那会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对于这一疑问,虞磊做出了解释。他表示,黄山猪尾鼠属于刺山鼠科的下属物种,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这种鼠眼睛很小,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石洞里,只有晚上才出来活动。

  “和普通的老鼠不一样,这种老鼠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高,数量也很稀少,它们以植物种子、果实和茎干为食,与人类生活的区域相隔较远,因此不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相反人类应该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环境,减少破坏,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虞磊还告诉记者,黄山猪尾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物种,目前已知仅分布在安徽皖南的黄山。黄山猪尾鼠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猪尾鼠属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安徽省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哺乳类新物种是很难发现的,它也是我们安徽人自己发现的第四种新兽类,第一种是安徽大学已故王岐山教授发现的安徽麝,第二和第三种是安徽大学张保卫教授团队发现的黄山小麝鼩和安徽麝鼩,第四种就是它。”虞磊说,有了黄山猪尾鼠的加入,目前安徽兽类家族有了新突破,加上最近在皖南发现的侯氏猬分布的新纪录,达到了102种。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卫晓敏 图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