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时间:2024-04-18 09:00:08 稿源:安徽日报

  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竹西社区打造的“半亩方塘”城市阅读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读到书、读好书。 通讯员 刘 晶 记者 周 梅 摄

  黄山市祁门县祁山镇三里街社区以全民阅读为抓手,以“15分钟阅读圈”为主线,开展了亲子阅读、读书分享会、经典朗诵等一系列活动。 通讯员 包婷婷 记者 周 梅 摄

  4月14日,枞阳县一城市书房里,学生们在阅览课外书籍。枞阳县创建“书香枞阳”,构建起便民利民的“15分钟阅读圈”,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王章志 摄

  “我家就住在望湖城,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图书馆,很方便。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这里的图书很丰富,环境也很静雅。”4月12日上午9点刚过,卞晓雨又一次来到嵌入社区里的合肥市包河区图书馆,沉浸式阅读、自习已成为她近期每日的“必修课”。

  到“家门口”的图书馆去,不仅仅是阅读,丰富的文化大餐也能让市民在图书馆得到“一站式”满足。而我省新出台的《安徽省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省建成3000个具备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

  百万读者涌入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罍街是合肥市的网红街区之一,常年人气火爆。而作为合肥市首个开放的阅读空间,街区内的罍街悦·书房则是一个可以看书、借书,休闲又很文艺的地方。造型别致的水晶玻璃建筑,隔开了室外街区的热闹与繁华,让走进来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大隐隐于市”的怡然心境。

  而在包河区常青街道竹西社区紫竹苑小区,半亩方塘悦·书房则是嵌入社区的另一种城市阅读空间。“虽然都是悦·书房,但一个是社区型的场馆,一个是商业街区型的场馆,在功能和服务上,我们一直注重特色和差异化的打造。”这两处悦·书房的运营方负责人崔玮娜介绍。

  “我们试点打造‘新’阅读,探索在地铁站、写字楼、公园角、小区楼栋、特教机构等场所打造‘图书漂流角’‘楼栋图书馆’等微图书馆,让阅读触手可及。”包河区文旅局副局长颜娜介绍,该区稳步推进“15分钟阅读圈”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让服务阵地延伸到社区,贴近群众,融入生活。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3个阅读空间投入使用,已建成24家分馆及17个服务点,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阅读服务网络。

  “全域覆盖,全龄共享,全时服务,全民参与。”包河区图书馆馆长刘相玥介绍,2023年,包河区公共图书馆(区图书馆及分馆、阅读空间)累计接待读者160万人次,图书借阅85万册次。同时,去年该区广泛开展200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参与人数近30万人次,将文化输送至城区每个末梢,市民读者在家门口就能收获“诗和远方”。

  聚焦阅读引领 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每周六下午,合肥经开区63岁的居民张明峰都会带着孙女,准时出现在芙蓉社区金炉居委会阅读空间里。“孩子一到周末就要到这里,来了就不愿意走。比起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我也更愿意带她来这里多看看书。”张明峰说。

  据了解,金炉居委会辖区常住人口4万人。随着这个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开始运营,附近小区的居民多了一处读书休闲的好去处。除此以外,在芙蓉社区还有1个社区图书馆、1间森林书屋、1个小区图书馆。

  作为芙蓉社区最老牌的阅读空间——芙蓉社区图书馆是合肥市首座与合肥市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通借通还的社区图书馆。在承担传统图书借阅功能之外,社区图书馆还发挥平台作用,定期开展各类绘本阅读公益课、朗诵比赛、读书打卡等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

  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运转起来,这种“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全民阅读模式,在芙蓉社区其他居民区也都固定下来。

  作为芙蓉社区每年特色读书活动项目之一,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最美诵读之声”活动,吸引了经开区乃至合肥市众多青少年的参与,线上点击量突破79万次,总投票数高达23万余票,让阅读文化浸润了成千上万个家庭。

  功能全面升级 全省打造3000个公共文化空间

  “15分钟阅读圈”即将全面升级,成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包河区文旅局副局长颜娜告诉记者,2024年包河区将依托现有16个城市阅读空间,预计投资近600万元,分三个批次实施公共文化空间改造提升工程。其中,首批启动金斗书立方、云海书院、世纪南书房作为试点。

  位于滨湖新区杭州路与金斗路交口的金斗书立方,以“动物王国”主题文化风格为特色,2023年累计接待约9万人次。经过改造后,这里将不仅是城市社区阅读空间,还将丰富商业配套,提升公共社交服务,改造升级为集阅读、科普、培训展演、社交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风格突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

  “针对公共文化空间特点,鼓励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在改造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尝试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颜娜介绍,包河区将推动有条件的文化空间开发文旅创意产品,组织研学活动,开展音乐赏析、戏曲表演、书画品鉴、非遗体验等艺术分享,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

  记者了解到,新出台的《安徽省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将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分阶段、有计划推动文化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方案》明确提出要丰富文化功能,鼓励分享式、沉浸式、场景式服务,支持跨界融合,提供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普、文化+普法等服务,适应大众化和分众化需求。

  根据该方案,我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精、特、美”融合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普教育、文艺沙龙、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服务的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到2027年,全省建成3000个具备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到2030年,城区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通讯员 杨 玲 记者 武 鹏)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