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时间:2023-10-17 17:19:22 稿源:安徽日报

  灵璧县农村思政大舞台现场。宿 宣 摄

  在灵璧县农村活跃着一批文化志愿者,他们常年忙碌于村庄社区、田间地头的文化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热心公益事业,奏响着时代的旋律。

  灵璧县2019年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以来,全县3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纳和培育现代新乡贤、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8000余人,组建10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632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打造了一批扎根乡土的志愿服务队伍。其中,游集镇文化站负责人尤传化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22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

  “传化讲堂”培育文明乡风

  游集镇坚持创新形式,推进纳凉书场、流动书场、爱心学堂、特色课堂、非遗进村(社区、校园)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群众身边。

  2019年7月,尤传化在调研时发现,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当时便萌生了开办讲堂的念头,目的就是让村民在周末闲暇时,有地方可去、有文化可学、有趣味可享。在游集镇的支持鼓励下,尤传化便开始着手规划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县委宣传部建议讲堂就以尤传化的名字命名。文化站两间屋子、简易的二十张桌椅就是讲堂,最初仅有三人,一位退休教师、一位非遗传承人和尤传化。讲课从如何做好志愿者开始,再到精神脱贫、移风易俗、非遗传承等内容。没想到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讲课内容和讲堂队伍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扩大。尤传化主动邀请党员干部、学校老师、乡村医生、乡贤能人、农村文化带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等加入讲堂,不但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而且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引导群众。目前,志愿者达到了56人,年开讲座100多场次,年服务群众达20000多人次,讲堂走向内容多样化、工作常态化、管理规范化。

  最初“传化讲堂”设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固定讲堂,每周末定时开讲。“传化讲堂”常态化开展“流动讲堂”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激励更多群众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镇综合文化站除了组织全镇16个村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朗诵比赛活动外,还积极组织农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鼓、琴书、快板、三句半的形式,在村里唱、社区唱、学校唱、赶集唱,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传化讲堂”适时制定和调整讲课内容,做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动到哪就宣传到哪,直接参与到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移风易俗、秸秆禁烧、扫黄打非等工作中去。在疫情防控期间,“传化讲堂”的志愿者手持小喇叭,走村串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成为活跃在乡村的“抗疫轻骑兵”。“传化讲堂”创作的18篇曲艺作品被制成音像资料,在全县广为传播。同时为全镇16个村编写的疫情防控顺口溜和三字经率先写入《村规民约》中,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传化讲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话”宣讲新思想,以文化育人,成风化俗,真正做到了让党的理论方针和强农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流动书箱”传播知识芳香

  从2019年开始,每到周末,文化志愿者们就会开展“流动书箱,文化送上门”活动。国家政策、少儿读物、农业科技、养生保健、经典文学等多种图书被分装在轻便携带的“流动书箱”里,志愿者走村入户将书本送上门。不但满足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读书需要,同时也为那些常年忙于农业生产的种植户、养殖户送去了科学技术资料。将群众所需的书籍和服务直接送进群众家中,现场办理借阅手续,阅读完毕电话联系续借手续及方式,真正实现“电话一打,借还到家”,有效解决了农民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缕缕书香飘进乡村千家万户,“流动书箱”也成为了提高农家书屋阅览量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

  文化志愿者每个月把最新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主推技术》《畜禽病防治技术》《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等实用农业科技书籍,分装在“流动书箱”中,直接送到种植养殖大棚中。把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农业科技书籍送到生产大户手中,方便群众掌握科技知识。志愿者们也把农户反映的农业科技和病虫害等问题记录在册,及时向镇有关部门汇报,更新书籍,同时指导农户如何应对,让实用技术真正发挥实效。李场村蔬菜种植户田恒强每次拿到所需的书籍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流动书箱内容真全,每次都把不同季节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及时带给我,太感谢你们了。”

  “纳凉书场”弘扬传统文化

  灵璧大鼓、琴书、泗州戏等都是灵璧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传承情况不是很好,于是从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7月到8月的盛夏时节,游集镇的民间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以灵璧大鼓、琴书、泗州戏、柳琴戏等表演形式走进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开展“纳凉书场”暨非遗进乡村活动。“纳凉书场”就是炎炎夏日,群众到哪里乘凉,就到哪里唱,把书场真正开到群众中间去。演出内容有传统大书,也有政策宣传段子,不仅传承和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深入百姓、契合百姓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了群众的团结爱乡精神,激发了群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信心。活动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工作者,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做点儿事,我们自豪。”尤传化激动地说。

  “文化夜宵”扮靓乡村夜景

  2022年3月,按照省文旅厅的要求,农村文化生活要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步伐,及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按照上级要求,各基层站所要创办满足群众夜间文化生活的特色品牌经过认真研究,征得镇里同意,文化志愿者们决定开办“文化夜宵”这个活动。带着美好的期盼,每周二晚上7点30分开始,在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夜宵”这个栏目准点开始。文化夜宵的谐音是文化夜校,因此“文化夜宵”也是游集镇的文化思想学习阵地。为了把“文化夜宵”这个品牌做的有热气有人气接地气,尤传化积极邀请琴书、大鼓、泗州戏、快板等民间非遗传承人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每晚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灵活方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文化夜宵是平台,说拉弹唱全都来”。通过“文化夜宵”,群众能了解政策、学习知识、释放压力、消解烦恼,感受文化的乐趣。每晚通过一抖(抖音)、一群(文化夜宵群)、一云(安徽文化云)向公众播出的“文化夜宵”栏目很受群众欢迎,每期点击率都在万人以上。

  目前,“文化夜宵”先后开办了“快乐7点30”“疫情防控一点通”“讲好家乡故事”“法治星期三”“健康你我他”“传化说民俗”“儿童家庭教育”等小栏目,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218期,浏览量已达150万人次。“文化夜宵”获评“2022年度宿州市十大网络公益品牌”。

  “爱心学堂”光大爱的光芒

  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教育,在人才。如何为乡村教育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文化志愿者们常常考虑的问题。

  为了给返乡大学生搭建一个为家乡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他们深入生活,了解家乡,激发他们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从201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尤传化都要组织返乡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根据每个贫困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在辅导孩子们完成暑期作业的同时,开展绘画、书法、舞蹈、音乐、英语、美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找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心学堂”的举办不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使贫困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有所收获,及早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活动突出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对家乡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与奉献,“爱心学堂”也在2021年被评为灵璧县优秀志愿项目称号。

  灵璧县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带动更多的乡土人才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助力乡村文明创建,让文明乡风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存号)

责编: